第五百零六章 张定边 (第2/2页)
陈友谅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双全了。
而且张定边与张必先可都不是简单的角色。
论勇猛,常遇春貌似都不是张定边的对手,因为张定边在当时论勇猛,号称天下无人能出其右。
而且论统帅,他照样厉害。
张定边(1318至1417),沔阳人,元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之一。张定边原籍湖北沔阳州湖弦口,出身渔家。
身材魁梧,留着五绺美髯,潇洒英俊。知天文识地理,习兵法,练武功,精拳艺,擅岐黄。为人急公好义,路见不平拔刀相助。
他在湖北黄蓬镇与陈友谅、张必先结拜为兄弟,生死与共,风雨同舟,共谋前程!
从陈友谅起义,定都武昌,转战荆楚,征伐两江、闽、浙边陲重镇,攻无不克。
当年陈友谅称帝改元,退守九江;又疏于江防,迨朱元璋之兵,逼近九江之西门,造成惊惶失措,谓兵从天降,幸得张定边由安庆撤还之师,冒死争战,陈友谅才得以脱险,夜走武昌。
武汉为九省之通衢,有长江天堑之险阻,新败之余,不应急进动师,张定边再三劝谅,首在安民息兵,整军坚防,待机出击。陈友谅不纳忠言,我行我素,令制作大舰,扩充水师,集结举国之兵,号称六十万,且载文武百官,作孤注一掷。
斯时定边审时度势,建议一支兵直捣南京,另一支兵围南昌,可使朱元璋尾首不能兼顾。确实陈友谅不纳忠言,空后防而深入南昌,南昌守将为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,一面约日伪降,一面派使臣赴南京求援,留一支军佯攻南昌。
而陈友谅不吸取江东桥惨败之教训,而坚信朱文正的降城之约,实为缓兵之计,围八十五日不下,坐待敌之二十万援兵从容集结,兵临城下,再图施展,已不可能。
于是撤围而入鄱阳湖,朱元璋之兵已布要隘,大战鄱阳湖,火攻水寮,陈友谅头颅中流矢而身亡,造成全军覆没。
此时,定边身披百矢,犹冒死黑夜驾小舟,载陈友谅之尸,护谅之子陈理。奔武昌,立理为帝。
朱元璋乘胜调军围困武昌,陈之元帅张必先被擒,而张定边堆城益坚,为时两月,终以无外援,陈理幼弱无知,受胡美之诱献城出降。
张定边率一支兵,冒死突围,逐鹿于荆襄之间,明知大厦已倾,自感擎天无力,而且士卒疲命相从,斗志日趋消沉,于是劝慰士卒,解甲归田,以待机复兴,相注对泪,依依难舍。
从此,张定边改名换姓,混迹江湖,携儿带女,辗转流离,终归故里,寿九十余而终。今仙桃市沔城湖口弦王姓,乃张太尉之后裔也。
清光绪年间有进士王炳南,主修王氏宗谱,即以张定边为一世祖,且在清初,亦有复姓归宗者,下面有谱序为证:
威震荆楚,于沔有光,除剪元胡,追随汉王;
百战百胜,鞑子胆丧,始终不渝,忠义是尚;
鄱阳突围,冒死护丧,为复汉业,拥理武昌;
理弱无知,受诱城降,勉率一旅,逐鹿荆襄;
大厦已倾,擎天独柱,劝慰士卒,解甲归农;
挈妻携子,浪迹江湖,改名换姓,以避祸凶;
辗转流浪,终归故里,王即张姓,两姓一宗;
今日王氏,张之后昌,湖口弦上,姓氏永香。